在牧場生產中有足夠的新產牛是保證平均單產的重要措施,而足夠的受胎率又是保證足夠的新產牛的基本條件。
那么怎么提高受胎率呢,這是值得養牛人深思的問題。
有哪些原因影響受胎率呢?總結了以下觀點,1產后保健是否合理,2產后子宮恢復情況,3發情的觀察與檢定,4及時的輸精與定時的檢胎,以上是牧場新產牛產后保健及牛群監控原則。
1. 首先產后保健應根據牧場新產牛的實際原則進行實際的調整,合理的增加預防胎衣不下的藥物與快速復舊子宮的藥物(如:清露(益母生化合劑)),為產后40天發情與輸精做好準備。
2、在產后20天、30天、35天、應用B超進行產后子宮復舊檢查,及時掌握子宮復舊情況、是否有炎癥,及時合理的進行干預。
3、新產牛產奶量往往很高,產后催乳素分泌量水平最高,造成奶牛出現很多隱性發情或者不發情的情況,這時就需繁育人員通過觀察和人為干預使之發情。
4、以上3條措施都是為了輸精做準備,再輸精35天左右可以通過B超進行檢胎,已確定是否妊娠或是有炎癥等情況,進行及時處理,縮短胎間距提高受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