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體整體抵抗力是防病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再好的疫苗和藥物也不能保全雞群健康,這是因為
1.抗應激能力差
近年來,由于育種水平的提高,在追求生產性能最大化的同時,動物新品系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從而表現出適應能力下降。隨著畜牧業的快速發展,集約化養殖成為畜牧業的主流,養殖環境污染問題也愈來愈突出。因此,各種應激因子持續存在,導致動物抗應激能力更差,使營養和身體儲備從具有經濟意義的性狀轉向維持生存的基本功能。對于家禽生產,應激的損害主要表現為應激會降低家禽的生長速度、體重、產蛋量、飼料利用率、肉品質、蛋品質、孵化率、育成率和抗病力,增加次品率和死亡率等。
2.疫病的非典型化
近年來,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病原毒力常發生變化,加上禽群免疫水平不高或不一致,致使某些禽病在流行病學、癥狀和病理變化等方面非典型變化或亞臨床感染或發病,出現新的特征,導致臨診癥狀變得更加復雜,準確診斷難度加大。
3.免疫副反應強烈
免疫副反應是指動物接種疫苗后,在產生有益免疫反應同時或之后出現的因疫苗質量、動物健康狀態等因素引起的有損于機體的不良反應。免疫副反應根據引起家禽癥狀的輕重分為一般反應和異常反應2種。一般反應是由生物制品本身特性引起的,家禽主要表現為呼吸加快、體溫升高、倦怠、食欲減少和生產性能下降等癥狀,此反應不會引起不可恢復的組織器官損害或功能障礙,一般不需處理,1~3 d后癥狀會自然消失。異常反應較一般反應發生的概率低,但癥狀較嚴重,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采食減少,鼻腔出血,抽搐,條件性致病菌感染,甚至引發死亡,異常反應需要藥物治療才能恢復,救治費用較高。
4.死淘率高 料肉比高 生產性能降低
引起家禽死亡的原因很多,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對我國養禽業構成威脅和造成危害的疾病已達80多種,涉及傳染病、寄生蟲病、營養代謝病和中毒性疾病等,其中以傳染病為最多,約占禽病總數的75%以上。同時,不僅疾病的種類增多,而且發病禽的種類也逐漸增多。除常見的雞、鴨、鵝外,鴿、孔雀、鵪鶉、鴕鳥、七彩山雞、珍珠雞等及觀賞鳥都有發病的報道。由于疫病的發生及管理不善,我國蛋雞產蛋期死亡淘汰率高達20~25%,而發達國家不足5%。我國每年因各類禽病導致家禽的死亡率高達15~20%,經濟損失達數百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