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畜禽相比較,初生雛雞具有獨特的解剖生理學特點,根據這些特點采取相應的飼養管理與疾病防治措施,對雛雞生長發育和疾病防治具有特殊意義。
一.體溫調節機能不完善
初生雛雞體溫較成年雞低2℃-30℃,4日齡后開始有所上升,10日齡才接近成年雞的體溫,到20日齡體溫調節機能發育逐步完善,才能保持體溫處在恒定的狀態。如初生雛雞溫度保持不好,達不到雛雞對外界環境溫度的要求,雛雞不但不能正常生長,而且也難于成活。雞是恒溫動物,在一定環境溫度范圍內,能保持體溫相對恒定,但超出一定的溫度范圍,雞體溫可隨環境溫度升高或降低,而體溫隨之升高或降低。當體溫降低到雞群中有50%發生死亡時的體溫稱低限致死體溫,反之則稱高限致死體溫。1日齡雛雞低限致死體溫為15.4~-15.8℃,日齡越小,對低體溫耐受力越強,但御寒力則相反,成年雞在-50℃的環境中能耐受1小時,而1日齡雛雞IO℃—15℃的環境溫度就是致死溫度,如果溫度是逐步下降,即使25℃的環境,也能使幼雛死亡。初生雛雞的高限致死體溫為45℃-47.8℃。因此,適宜的環境溫度是育雛成敗的關鍵。初生雛雞腹內有殘存未被吸收完的卵黃,在出殼3—5天內雛雞所需的營養物質主要來自剩余卵黃,如雛雞腹部保持適宜的溫度和充分飲水,有助于剩余卵黃的吸收,能增強雛雞的體質,提高存活率。尤其對弱雛,適當提高育雛溫度更有好處,1—7日齡37℃-36℃。
二.初生雛雞消化器官容積小發育快
初生雛雞消化道容積小(尤其是胃),肌胃研磨力弱,消化道又缺乏某些消化酶,消化力差。但初生雛雞消化器官發育快,各器官的相對重量達到峰值的時間:肌胃為4-5日齡,胰臟為9日齡,小腸為7日齡。成雞消化道全長(從喙角至泄殖腔)210cm,雛雞20日齡消化道全長達到85cm,為成雞的40.5%。在20日齡以內,十二指腸長度增長最快,已達12cm,為成雞(20cm)的60%。盲腸長度增長最慢,僅為成雞的28.57%,回腸和空腸長度已達49cm,為成雞(120cm)的40.8%。
如雞從小就飼喂磨得很細,缺乏粗纖維和砂石的飼料,肌胃振幅小,收縮力弱,肌胃發育不良,體積小,肌胃腔容積小,使飼料停留于腺胃中,導致腺胃擴張。如誤食大量粗纖維或砂石,又可導致肌胃阻塞。因此,雛雞飼料應有一定粗纖維,但不能過多。
三.初生雛雞消化道菌群結構尚未定型
禽類腸道某些區域的一些微生物菌數每克糞便可超過1000億個,菌群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嗜酸性乳酸桿菌,另一類是游離于腸腔的細菌群,如乳酸桿菌成為雞消化道的優勢群體,一些病原菌很難在消化道內定植和增殖。據報道,雛雞出生后48-60小時,嗉囊、十二指腸中乳酸桿菌急增成為優勢菌群,而小腸中段和盲腸較低,7日齡后,乳酸桿菌在整個小腸形成優勢,到16日齡形成菌群平衡。盲腸從16-25日齡形成菌群優勢,達到菌群平衡。
乳酸桿菌產生的乳酸及其它代謝產物能降低胃腸pH值,抑制腸道病原微生物的增殖,改善雞體內環境,提高飼料轉化率。用乳酸桿菌制劑(如乳酶生等)治療因菌群失調引起的各種下痢有良好效果。
微生物及其它代謝產物對雛雞消化道長度沒有什么影響,但能使腸壁厚度增加,更多的固有膜伸延到腸絨毛中央,淋巴組織增加,腸粘膜和粘膜下層的網狀內皮細胞數量增加,從而增強腸粘膜抗感染能力和免疫應答力。
因此,嚴禁濫用抗生素,采用微生態制劑,保持雛雞消化道正常菌群結構,有利于雛雞正常生長發育。
四.酶系統發育不充分
初生雛雞的小腸淀粉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和糜蛋白酶分泌較少。5日齡后,小腸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方能達到較高水平。雞的消化道無纖維酶,故雛雞不能消化利用纖維素。
五.初生雛雞免疫系統發育不健全
初生雛雞的免疫器官發育未成熟,70日齡后免疫應答達到成熟,免疫接種才能產生好的免疫效果。雞新城疫首次免疫是動員抗體形成,首免的目的是讓更多的免疫細胞參與基礎免疫,雛雞眼后的哈氏腺集中了眾多的免疫細胞,故首次免疫應采用點眼。據報道,雞新城疫首次免疫采用點眼的效力是飲水的四倍。
六.初生雛雞膽小怕驚,應激反應強烈
初生雛雞從蛋殼內出生到大氣中生活,環境發生了根本變化,加上抓雞、雌雄鑒別,以后的斷喙、接種疫苗、消毒等異常刺激,尤其是運輸過程中的搬移、搖動、噪聲、空氣流動、溫度變化、斷食斷水等情況下,雛雞會出現高脂肪酸血癥。高海拔地區運輸會使機體細胞氧分壓降低,尤其是空運時的高頻震蕩、缺氧、高溫等會造成嚴重的損失,據國內有關保險公司統計,空運雛雞事故概率高達50%。
初生雛雞在應激狀態下的淋巴組織、胸腺、法氏囊和脾臟等萎縮,淋巴細胞減少,對疫苗的應答力下降,血液檸檬酸濃度上升,生長發育受阻,并作用于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多,抑制雞的免疫反應。
雞蛋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很少,在孵化過程中大部分被消耗,故初生雛雞體內糖元儲備極少。應激作用下,雛雞6—磷酸酶葡萄糖(一種糖元異生酶)活性增強,利用氨基酸合成糖元。如給初生雛雞補充葡萄糖,會降低6—磷酸酶葡萄糖的活性,從而降低雛雞由氨基酸通過異生產生更多糖元的能力。因此,初生雛雞飼喂高碳水化合物飼料或添加葡萄糖,可提高雛雞的血糖和肝糖元濃度,提高糖元儲備,從而提高雛雞成活率。
應激狀態下,雞體兒茶酚和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而維生素C是合成二者的必須輔助因子。應激時雛雞腸、肝和白細胞中維生素C減少,造成雛雞免疫應答力下降。在正常情況下,家禽自身能合成維生素C滿足需要。出殼兩周齡以內的雛雞不能合成維生素C,只能通過飼料或飲水補充。在應激狀態下,每公斤飼料維生素C增加到100mg-150mg,能減輕應激反應的危害程度。
維生素E可以抑制體內產生過多的過氧化物,保護組織細胞免受過氧化物的傷害。初生雛雞生長發育快,代謝旺盛,對維生素E的需求量大。雛雞飼料能量高,脂肪代謝強,產生大量過氧化物,消耗維生素E多。在應激作用下,雛雞飼料維生素正的供給量應增加三倍以上。
應激狀態下對其他維生素的需求量亦增大,維生素A增加一倍,維生素K增加3倍,維生素B12增加一倍。
在應激因子的作用下,體內皮質激素釋放量增加,這些化合物能使已成熟的和已分化的淋巴組織中的環腺苷酸含量增加,淋巴細胞的免疫功能降低。
初生雛雞受應激作用,可使卵黃囊束周圍的血管收縮,雛雞對卵黃營養物質和卵黃抗體不能充分利用吸收。
因此,保持安定環境,防止各種應激因子的刺激,在初生雛雞的飼養管理中具有特殊意義。
七.卵黃囊的作用
在雛雞出殼時,卵黃囊從蛋腔轉入胚胎的腹腔內,卵黃囊的一端通過血管束與臍部相通,出殼后逐步萎縮,3—5日齡與臍部脫離。另一端通過卵黃管開口于空腸。出殼時卯黃囊重6.8克左右,干重4.1克,約占體重的13%—14%,出殼4-5日后卵黃基本吸收完。
卵黃囊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據測試,卵黃囊燃燒值為27千卡,含蛋白質1.9克,含各種氨基酸,其中賴氨酸133mg,蛋氨酸65mg。α-生育酚因種母雞飼料維生素E水平高低有很大差異,可從191mg至3670mg。鈣、磷、錳和鋅的含量分別為26.86mg、49.46mg、0.018mg和0.0mg。
初生雛雞對卵黃囊中營養物質的利用:初生雛雞出殼的第一周內(即卵黃囊階段)同時存在卵黃囊營養和飼料營養。開初是以卵黃囊營養為主,在出殼12—130小時的卵黃囊階段中,卵黃為雛雞提供熱能24-25千卡,蛋白質1.5—1.8克,賴氨酸120mg、蛋氨酸60mg。
雖然卵黃囊能為初生雛雞提供一定的營養物質,但不能滿足出殼后快速生長的需要。據試驗,在出殼12-58小時之內,雛雞在采食條件下能增重1—2克,但在絕食條件下則將減輕體重5克。初生雛雞不給料(絕食)只給飲水,12-58小時之內,雛雞在采食條件下能增重1-2克,但在絕食條件下則將減輕體重5克。
初生雛雞不給料(絕食)只給飲水,12-58d內精神旺盛,活動正常。此后,開始表現呆滯、萎靡、蜷臥,到106-130時齡出現死亡。因此,初生雛雞應盡早喂食飲水。
1. 卵黃囊內維生素及利用:
卵黃囊內維生素中A和E的利用較為特殊。
維生素A:10日齡以前的雛雞極少可以消化利用飼料中的維生素A,而是利用卵黃囊中貯存的維生素。但蔡益輝等在1993年報道,1—7日齡初生雛雞可部分利用飼料中的維生素A。
卵黃囊中維生素A的動用主要集中在出殼后12-84小時,即四日齡以內,發揮作用持續14-21天。卵黃囊在雛雞階段維生素A的營養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卵黃囊維生素A的含量由種雞飼糧維生素A的含量水平而定,當種母雞飼料維生素A2000—40001U/kg時,種蛋內約40%-50%維生素A被轉移到初生雛雞的卵黃囊中。而初生雛雞的母體蛋黃中的營養物質絕大部分還保存量是很少的(Bartove,1965)。
如母雞料中維生素A不足,或飼料保存不當,維生素A失去活性,種蛋維生素A缺乏,使雞在胚胎期的腎小管、輸尿管上皮萎縮、角化、脫落,輸尿道尿路障礙,使胚胎期和出殼雛內臟尿酸鹽沉積,發生內臟痛風。
因此,種母雞飼料中維生素A應保持較高水平。
維生素E:種蛋α-生育酚的含量差異很大,每枚種蛋含量從270微克到4120微克不等,一日齡初生雛雞卵黃囊內α--生育酚從191微克到3637微克,卵黃囊中α-生育酚占入孵蛋的70%-88%。
雛雞28日齡內對飼料α-生育酚吸收很差,1—5日齡雞肝臟內的α—生育酚主要由卵黃囊轉移而來,5—7日齡后α-生育酚來源終止,肝臟內α-生育酚逐步下降,到28日齡降到最低。α—生育酚對維生素A有保護作用,卵黃囊內和肝臟內的維生素A貯存量隨α--生育酚含量增加而升高。
為對初生雛雞的快速生長發育和抗應激充分提供α—生育酚,考慮影響維生素E活性的各種因素,種母雞飼料維生素E應提高401U/kg,不得少于201U/kg。
根據初生雛雞既可通過采食獲得外源性營養,又可通過直接吸收和利用卵黃囊內的營養物質獲得內源性營養,趙洪波等(2001)提出1-2周內仔雞的主要營養參數:代謝能為12.97MI/′kg,粗蛋白22.5%,賴氨酸1.23%,胱氨酸和蛋氨酸0.67%,鈣1.160/o,磷0.51%,維生素E301U/kg,維生素A 10000nd/kg,維生素D3lU/kg
2.卵黃抗體
初生雛雞體內約有200mg lgG,幾乎全部來自母體,在剛出殼雛雞的卵黃中殘存有免疫球蛋白IgG,這些免疫球蛋白流入或分泌到血液后再分布到雞各器官組織,到7日齡時這部分IgG逐步被雛雞自身產生的IgA取代,雛雞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免疫力。
種母雞接受免疫接種后產生的抗體,這些抗體能抵抗相應的病原感染而保護自身免遭侵害,這些抗體還能通過母雞的血液循環到達卵黃,當卵黃被雛雞吸收后,抗體即可分布到雛雞全身,使雛雞得到母源抗體的保護。但這種抗體對活的弱毒疫苗有殺滅作用,干擾雛雞免疫反應,甚至造成免疫失敗。因此,一些疫苗的首免必須考慮母源抗體的干擾作用,滅活苗油乳劑不受母源抗體和基礎免疫抗體的干擾,但滅活苗不能在雞體內復制,不能誘導其他組織器官產生免疫反應。因此,雛雞免疫接種應活疫苗和滅活苗結合使用。
卵黃吸收不良:在胚胎期,常因孵化技術不當(如溫度過高或過低),種蛋細菌污染(如大腸桿菌等)使卵黃吸收不良,殘存卵黃太多,卵黃重量可達到15克以上,出殼后卵黃吸收不完全,5-7日齡后尚存大量卵黃,未被吸收的卵黃為細菌的營養基,細菌大量增殖,卵黃腐敗,雛雞死亡率很高,發育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