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病防治應該與豬場的飼養管理條件,疾病種類,病原特性的改變而有所求新,如果抱定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度,那就會形成老經驗解決不了新問題的困局。例如:
1. 盲目消毒和盲目用藥
人們為了消滅病原微生物,不斷地對豬場內外進行盲目消毒。不合理的消毒不僅是無效的,還會帶來許多副作用。同時長期、大量地使用各種抗菌藥物,導致了病原微生物產生了抗藥性。養豬人和病原微生物不知不覺地開展了一場惡性“競賽”,出現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困局。結果是兩敗俱傷。迫使病原微生物產生了變異。
2. 過分地強調疫苗的疫免(特異性免疫)的作用
人們把防制疫病的希望寄托在疫苗上,認為打過疫苗的豬就可以保險了。但事實上,疫苗種類越來越多,免疫次數越來越頻繁;再加上不規范的免疫接種操作,不合理的免疫程序不斷導致免疫應激,豬只的免疫機能過于疲勞,不能有效應對病原侵襲。
當前普遍存在免疫抑制的疾病,也影響疫苗的免疫效果。疫苗免疫只是一種特異性免疫,人們過分看重疫苗免疫而忽略了機體還有一種更重要的非特異性的免疫力。
3. 過度管理的副作用
以人的衛生理念來管理豬——如過度打掃、帶豬沖洗豬圈等,并不符合豬只的生理習性。豬的生物學特性,一天要睡16小時以上,睡眠不足嚴重影響豬的健康和抗病力。又如以為豬只怕干燥,總是讓豬圈潮濕陰暗。要知道,小豬怕冷,大豬怕熱,所有豬都怕潮濕。
4.操作不當影響大
如對新生仔豬隨意剪牙、斷尾、去勢、剪耳號,藥物防治、打保健針、補鐵、注射各種疫苗。殊不知,這些行為傷害了母豬的母愛天性,嚴重地影響到母豬食欲和奶水的質量。疼痛和驚嚇,削弱了仔豬的吮奶的能力,導致了仔豬一出生就在痛苦、恐懼、緊張、抑郁的環境中成長。
豬病防制思路的轉變
1.要將過去單純消滅傳染源為目標的防制疾病的觀念轉變到增強體質和控制病原并重的認識上來。
2.增強豬的體質要從仔豬抓起。
首先要使母豬的奶水好、奶量足。母豬產后一周內的初乳,營養最豐富、母源抗體最高。仔豬必需要吃好、吃足初乳,哺乳期生長就好,保育期生病就少,育肥期體質強壯,長得快又省料。
3.避免或減少對豬群的各種應激。各項管理操作要切忌粗暴,尤其對新生仔豬手下留情??勺隹刹蛔龅氖中g一律不做,可打可不打的針一律不打,給仔豬(產房)一個舒適、安寧、溫馨、和諧的環境。
4.充分發揮抗病營養物質的作用
什么是抗病營養物質?就是存在于天然和人工種植的植物中主要成分,如一些植物多糖、茶多酚、皂甙、黃酮等物質,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抗炎癥、抗應激等作用??傊悄茉鰪妱游矬w質,提高抗病力的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