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奶牛家庭牧場的老板問我,你說養奶牛是用進口苜蓿好還是國產苜蓿好?對這樣的問題,筆者完全不在行,無從回答。事后經過查閱資料和走訪專家老師,有了一個粗淺的了解,現不揣冒昧,試做一個分析,僅供同仁參考。
就現狀論,我國每年需要苜蓿干草300萬噸,國內供給只有50%,其余要靠進口。業內能達成共識的是,每頭牛每天2~3公斤苜蓿供給,更有助于產奶。業內有分歧的是,進口苜蓿與國產苜蓿誰更合算。
有觀點認為,發展草業不等于必須發展苜蓿種植業。種植一畝地的苜蓿,大約需要消耗300噸以上的水,苜蓿雖耐旱,但沒有地表水灌溉不宜搞。只給苜蓿補貼會人為破壞生態平衡。我國許多地方缺水嚴重,不適宜搞苜蓿種植。苜蓿是多年生豆科牧草,含有豐富蛋白質、無機鹽、維生素、優質苜蓿粗蛋白含量可達18%以上。但紫花苜蓿越冬率普遍低。耗水量大,滴灌可以減少地表蒸發,地表徑流、深層滲漏。但地下滴灌系統安裝維護費用高。苜蓿種植要澆越冬水、解凍水、返青水,用水量不低。并且一般苜蓿是品質與產量負相關。生長期越短,木質素越少,生長期越長,產量越高,木質素越多。又,苜蓿干物質在2000公斤和5000公斤收獲時,蛋白含量是不同的。成熟度越高的牧草,蛋白含量更低,纖維素含量則更高。牧草干物質在2000公斤時,纖維含量是90,而干物質達到5000公斤時,纖維含量達到290,蛋白更低。事實上,我國許多地方種植苜蓿的生長條件并不好,屬于低等苜蓿,因此耗水占地種植并不利,不如進口??梢岳妹绹?、西班牙的土地、淡水、光照資源,進口苜蓿,進口1噸苜蓿干草,等于進口了600~1000噸淡水、光能及熱能,是合算的。
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百里不運草,千里不運糧。從遙遠的北美和南歐把干草運到中國來要花費很高運費。一旦價格暴漲而奶牛又不能一日不給料,怎辦?荷蘭是非常擁擠的國家奶牛業發達,主要靠青貯玉米燕麥等喂牛,土地資源的利用率高,奶牛也高產。把甘肅、新疆的草運到北京、上海運費也貴,也不合算,應該大力發展我國的苜蓿產業。
有人提出,以苜蓿為中心發展牧草產業,理由是美國如此。但美國氣候、土地資源豐富,還有理由是,玉米青貯干物質含量不同,玉米青貯是35%,苜蓿是86%。全世界以牧草為主要養分來源的牛奶和牛羊肉產品產量占總量的一半以上。所以,要把國產苜蓿搞上去。
筆者經過咨詢專家老師,認為國產、進口苜蓿都需要搞,在適宜的地區種植苜蓿,提高國產苜蓿質量(不是產量);同時利用有利的國際貿易環境進口部分苜蓿借以保護我們脆弱的生態環境,節約寶貴的水資源,是可以并舉的。與此同時,要大力倡導和實施玉米青貯,把玉米青貯和牧草結合起來,實現國產資源與國外資源的有利對接,是不錯的選擇。
有專家指出,奶牛需要的不是粗蛋白,不是代謝蛋白,而是氨基酸,氨基酸水平是根本,提高日糧的氨基酸水平平衡各種營養比例是根本。苜蓿是蛋白飼料,青貯玉米是能量飼料。就現階段說,我國解決奶牛的能量飼料要比解決蛋白飼料更重要。優質牧草提供豐富的營養物質和必需粗纖維,保證正常的瘤胃發酵以及瘤胃環境的穩定。而青貯玉米則可提供足夠的能量熱值,保障維持體況和生產的穩定。還有專家指出,從奶牛營養的替代品角度看,與苜蓿和全株玉米青貯相比,燕麥的亞麻酸——亞油酸含量高于它們,就是說,燕麥干草對牛奶亞油酸合成具有更高的貢獻率。目前的苜蓿全株玉米精料日糧配方,要靠大量進口苜蓿,價格不菲。而燕麥雖則粗蛋白水平不高,但產量大,適口性好,有價格優勢。所以。苜蓿無論國產還是進口都不是唯一的。例如,英國牧場就不用進口玉米、豆粕、苜蓿。照樣有10噸的產奶量,人家用的是菜籽粕、大麥小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