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在發展奶牛與牧草配套的種養結合模式的嘗試中,大力推崇引進種植苜蓿,認為這是奶牛養殖獲得高效益的必由之路,筆者以為這是值得商榷的,至少應該說,苜蓿養牛在別人是成功的,在我們則不一定準行。這是由我們的具體國情決定的。
有人說,苜蓿是高產奶牛的圣品。這話也對也不對。按照科學的描述,苜蓿本身是一種飼料,提供纖維素和蛋白,屬于容易被奶牛消化的飼料之一。但沒有苜蓿,奶牛就不能夠高產了?牛是適應性很強的動物,從營養學角度上,不管用什么飼料,只要營養搭配合理,奶牛就能高產。歐洲畜牧強國荷蘭是世界著名的牛奶盛產地,據業內專家考察,荷蘭大部分牛場不用苜蓿,只有在必要且劃算時,才購買苜蓿。該國的牛場給奶牛飼喂青貯玉米,同樣高產牛奶。意大利奶牛飼喂青貯玉米,平均單產9~10噸,而在意大利南部不適合玉米苜蓿生長,采用當地盛產的小麥大麥青貯喂牛,基本不用苜蓿,也照樣高產。當地養殖戶的理念是,苜蓿雖好,但要顧及成本,不能降低成本則不用。據調查,在我國,使用進口苜蓿的牛場,其年平均產奶量在8噸以上,但沒有使用進口苜蓿的牛場,也有8噸以上,有的牛場用了進口苜蓿但奶牛單產沒有達到8噸,這說明,進口苜蓿并不是提高奶牛單產的唯一出路,卻是增高成本的原因之一。
我國有3.2億畝草原面積。但嚴重退化,一畝產出80公斤草,是掠奪式生產。真正能生產優質牧草的面積不大。我們不能像澳大利亞、新西蘭那樣,牛羊單吃草就能產肉產奶。我國則沒那個條件。有專家指出,有的地方打150米深井把地底下幾十萬年形成的水都取出來種苜蓿不科學。日本有規定,年降雨量低于500毫升的地方不允許打井取水以保護生態環境。我國有的地方曾經打井日取水3000噸,幾年后,這里的農作物出苗率就明顯不齊。所以,養高產奶牛用不用苜蓿,養牛場四周種不種苜蓿并不能一概而論,我們應當用好當地資源,具體的說,就是用好青貯玉米和農作物秸稈。
反芻動物適應性強,可以進食各類纖維飼料轉化為牛奶。奶牛飼料有多種選擇。青貯玉米含更多淀粉,與苜蓿結合效果更好。苜蓿蛋白與玉米能量能更好結合。每公斤苜蓿干物質中的蛋白含量是193克,青貯玉米則是47克,苜蓿不含淀粉,熱量為681千卡,青貯玉米淀粉含量高,熱量為937千卡。苜蓿蛋白高熱量低,玉米熱量高蛋白低。這兩者有機的結合才是有益的出路。
有的地方利用白蟻、天牛的生物功能,把白腐菌分解纖維的能力轉基因給酵母菌,發酵提取降解秸稈,或把有益菌直接發酵秸稈飼喂奶牛,效果不錯。我國每年種植業有51%的產出物轉化為農作物秸稈,年秸稈總量達7.5億噸。玉米秸稈占總量的37.4%,稻谷秸稈占總量的24.2%,小米秸稈占總量的18.3%。這些秸稈如果能充分開發利用,則是一筆十分巨大而寶貴的飼料飼草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