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王老師原創)
關于做好雞的免疫防控疾病,說起來都是老生常談,不厭其煩,喋喋不休總歸是沒人愿意聽??墒?,免疫年年做,雞病頻頻出,怨誰呢?原因能夠找出一籮筐,一件一件的擺出了,還都是老生常談。筆者想來想去,就免疫說,大概是有四個要素缺一不可,往常的一些免疫之所以沒能防住雞病,有可能就是這四個要素沒綁在一塊發力,或者說是支撐免疫這塊棚頂的這四根立柱中有那么一兩根沒能挺住,造成了塌斜一角。
這四個要素是什么呢?它們是:科學的免疫程序、可靠的疫苗質量、認真的接種操作、正常的免疫應答。
我們業內的朋友可以想想看,要保障免疫的效果,這四個,缺了哪個能行?
不過,筆者以為,這四個中,疫苗質量,接種認真,免疫應答的可控性和可視性要比科學的免疫程序更容易掌握(相比較而言,其實也夠難的),制訂程序并不難,難在程序中的科學性。這里只談程序的科學性,其它三個就免了。
我們養禽業的免疫程序,你說它有多復雜吧,又都差不多;你說它大同小異吧,又多有不盡相同。誰都知道就養禽業的歷史和現狀說,不可能制訂出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通用的免疫方案,各地的適用方案必定是符合各地疫情的,經過實踐檢驗的。我國幅員遼闊,養殖量龐大,各地病原積累、飼養密度、流行病實況、雞的品種、飼養周期、養殖習慣、季節氣溫變化、隔離防疫自然屏障、人的經驗、設施設備水準等都有或大或小的差異;這差異造就了我國禽病的復雜多樣和此起彼伏,從這個意義上說,免疫程序的多——多的不盡相同才是科學的。然而,是不是所有適用的免疫程序都具有嚴謹的科學性?這一問似乎就不科學!沒有科學性怎么會適用呢?要知道,顯性適用的背后會有隱性的不適用,而矛盾就在于,人們很難直接的找出雞的發病與這種隱蔽的不適用的關系所在。
比如,母源抗體。父母代雞的免疫抗體可經由種蛋傳遞給下一代雛雞,這種“抗病遺產”可在雛雞體內維持數日至三四周才逐漸消失。它可以保護雛雞抵抗病原的侵襲,又會對疫苗抗原起中和作用。要避免與克服母抗的干擾,就要把免疫接種的日齡設定的恰到好處,過早過晚都不利。過早,幼齡雛雞的免疫器官不健全,不能迅速產生免疫應答還會受到損傷,大量母抗被中和了,而新的被動免疫又還沒開始起效,難免發??;過晚,母抗消失殆盡或殘留不等,處于發病臨界,人工免疫補救不及,也難免發病。
還要使用疫苗恰到好處。弱毒苗、中等毒力苗、油苗、聯苗的免疫效價,產生抗體時間,保護率,保護期不同,有時使用順序有誤也會對克服母抗干擾產生不利影響進而造成免疫失敗。
受母抗影響最大的是法氏囊炎的發病,其次是新城疫。所以,新城疫的接種不應早于7日齡,而法氏囊的接種不應早于14日齡而且應單獨進行。尤其是,法氏囊是一級免疫器官,過早的毒力較強的接種會損傷其發育和功能,造成永久的免疫缺陷。有的雞場為了中和母抗,早在3日齡就接種法氏囊疫苗,結果損傷了法氏囊這個免疫器官,雞群免疫力低下,防不住發病,就干脆不做苗了,有發病就打抗體,導致雞群應激大,繼發感染多,死淘率高,影響雞群均勻度和出欄體重。
一種疫苗接種后,雞體內會產生干擾素,數日內再接種別的疫苗都會受到干擾(聯苗或同時接種的可互不干擾),因此,嚴格的說,兩次免疫的間隔應不少于7天,最少也要5天。但在不少的養殖場,由于進雞苗的廠家不同,廠家給出的免疫程序也不同,雛雞的母抗參差不齊,往往是一些免疫重疊交錯,三四天就一次;又一方面,有的養殖場僅僅根據一兩次接種的實況就修改免疫程序,造成機體免疫系統紊亂,雞群發病也就在所難免了。以上所說的,是從免疫程序的兩個基本點——免疫日齡與免疫間隔的科學與否說起,免疫程序的科學性還有許多內容,這里僅僅說這么一點,算是拋磚引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