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短缺的東西往往就是珍貴的。
不知從什么時代起,中國人越來越不講究信用,也就導致了現代中國的誠信短缺。
一個人獲取小利可以靠精明、工于算計,但一個人要想作成一番事,獲得大的發展,長久的利益,就必須建立自己的信用體系。
我記得99年到2000年時,剛組建冀中的員工隊伍,企業的游戲規則還不成形,變來變去,大家對我個人的信用程度也不了解,推動企業快速前進的信用體系發不了力,做得特別累。我說的每句話都必須立馬兌現,稍一疏忽就說你說話不算數;購任何東西都必須付現金,否則不供貨。隨著企業的發展,大多數人對企業主要經理人的信用有了了解,經理人的信用代表企業的信譽,所以對企業也就有了信服?,F在我們可以作到:員工不問薪酬獎勵而去努力工作;不用簽文字合同,有口頭承諾大家就不擔心兌現不了;欠供應商的錢幾個月還不上照樣供貨??梢宰鞯剑喝斓奶栒倬涂梢约蠋装偃f元來為企業救急,甚至有員工把自己將要用的錢都拿出來。還可以作到:其他企業的更高薪酬不能挖動我們的優秀員工。為什么呢?因為企業經理人有信用支撐著,因為企業有信譽支撐著。
溫州人是我國最早“發”起來的,但他們是靠犧牲信譽為代價換來的,以致后來許多大商場拒賣溫州鞋,拒賣溫州的一切商品。周口人是在開放大潮中最早被自己的“聰明”毀掉的,以致于后來周口人出門都不敢稱自己是周口的。就連我們的身邊也常常聽人警告:×××不可打交道,這都是失去信用的代價。
我在德國乘火車時留心觀察過,所有站臺都是敞開的,沒柵欄,沒檢票的,但所有上車的人無論繞多遠都到自動售票機前買票,沒有不買票就混上車的。據說在西方國家,如果一個人失去信用,就意味著:你找不到好工作,拿不到貸款,結交不了朋友,失去信用就難以有好的生活,所以人們一點點虔誠地維護著個人信用。
既然信用如此重要,那為什么我國現時還短缺信用呢?其實說白了就是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的較量中,人們對短期利益的追求還占著上風,社會還沒有建立起公眾道德信用生活體系。因為建立個人信用要投入,要長期的投入,要實實在在的投入,它是個長線的積累。而至于有什么樣的回報短時間還抓不到、看不著,所以有些人就不愿意去費這樣的“傻”勁,不愿為比較“虛”的信用而失去眼前既得利益,所以也就沒有信用積累。而有些人則把信用看成人生品牌最珍貴的一部分,傾進全力去維護它,一點一滴地積累它,所以就有了不同的人生結果。
在急功近利的今天,在信用短缺的今天,你愿意作怎樣的選擇?如果想建立個人信用,你有恒心去長期的投入嗎?你經得起眼前利益的誘惑嗎?好好考慮考慮,你把自己一生之寶押在哪好?
吳里明
200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