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在冀中度過五年多的時間,從二十四、五的年齡到三十出頭,從在學校里帶來的稚嫩到現在的略顯成熟,從學生到工人的完美轉變,從大學象牙塔里到融入社會的轉變,在這里我奉獻了自己的青春,人生能有幾個精神充沛的五年,能有幾個充滿激情的五年。在冀中這個大舞臺我奉獻了青春,同時在這里收獲了熱情,學會了技能,找到了人生的目標,以及與之奮斗的希望。
現在還能清楚地記得剛剛來這個公司報道的第一天,冀中首先步入我眼簾的是傾注熱情,每天進步;給我的第一印象,踏實務實,勤勞樸素。冀中的文化樸實、自然。
大學是個象牙塔,確實,學校與職場、學習與工作,學生與員工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在冀中似乎都是那么自然的過渡。在冀中沒有傳聞中的職場的斗爭,潛規則之類的,有的是人與人的真誠互助,老員工對新員工的諄諄教導,豪不保留的對新員工工作、學習及生活上的幫助。所以畢業后很快就融入了新的環境,完成學生向職場人士的轉換。冀中的人真好。
在冀中五年多的時間,感觸最深的是這里充滿了求實的作風,求實的性格,這里的每一個員工,都敢直白的說“我不會”,而不是搪塞,因為不會才有學習,才有進步;敢于承擔責任,每一次事故,大家都會剖析自己,做出改正,即使知道會有相應的處罰,也絕不推卸;敢于嘗試,每一次創新都需要不斷重復失敗來積累經驗。這種品質打動了我,也改變了我,因為擔當就是求實的精神。冀中的人文精神最真誠。
在冀中充滿了關心與愛護,也充滿了激情與熱情。在這里有上級的關心,同事的照顧,老員工的愛護,新員工的尊敬。最值得回味的是學習操作知識的日子,每個老員工都會認真,仔細的講述、操作,偶爾也會為一個問題引發爭論,甚至爭到面紅耳赤。
站在時間的這一端倒回去看,五年多的經歷教會我許許多多的東西,無論是對我以后的職業生涯還是對于我的人生來說,都是有益的。
第一、我們要學會自己獨立,不養成依賴的習慣。
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社會,適者生存也是社會一成不變的潛規則,當我們還是學生,我們可以躲在溫室里,可以依賴,也可以無條件的索取,一旦踏入社會,我們就必須讓自己獨立起來,要學會選擇,學會自己作主,沒有誰可以幫誰一輩子,社會就是一個競爭的社會,我們處的時代講究優勝劣汰,不能獨立,勢必就要被社會淘汰,所以,我們要學會擺脫依賴的心里,讓自己慢慢獨立,自己為自己負責。
第二、在物欲縱流的現代社會,要做到不隨波逐流,保持真我,堅持做自己。
社會是一個大染缸,形形色色的人都有,不公平的現象也會有,社會終究是社會,它不是校園,也不如校園里的一切那么簡單明了,單純透明。社會充斥了成人之間的明爭暗斗,面對這些我們無力改變的狀況,我們能做的,就是堅持自我,不隨波逐流。
臺灣著名作家劉墉說過,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里,都應該有這么一座堡壘,在平時的時候可能顯示不出其重要性,但是,退到不能再退,我們誓與堡壘共存亡。
這也是告訴我們,什么叫原則。在我們工作中,我們可以忍受,可以退避,但是,我們不能放棄我們自己的原則,我們要堅持自己,端正做人,專心做事。
第三、工作的時候,要做到眼看四方,耳聽八方,也就是要眼到手也到。工作的事情,要主動的去做,而做任何事情,都要勤快。
我們主動積極會給我們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機會,只有去做去付出,才會有收獲。
借用姜汝祥博士的話來說就是:
從依附型向獨立型轉變,堅守原則去執行;
從服從型向主動型轉變,積極主動去執行;
從個體型向團隊型轉變,協同一致去執行;
從避責型向守責型轉變,承擔責任去執行;
從封閉型向分享型轉變,開放心態去執行。
總結起來,那就是踏實踏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對企業負責,對自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