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能經常吃到豬肉了,但現在的豬肉怎么不香了?”一些老百姓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我小時候那會兒,豬肉特別好吃,揭開鍋蓋香氣就撲上來了,吃在嘴里特別有嚼頭,現在很久都吃不到那樣的豬肉了?!庇忻癖娚钣懈杏|地說。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我們吃的豬肉不香了。起初以為是自己的口味挑剔,肉吃得多了,味道就不香了。也許一段時間不吃肉,就可以恢復。然而情況不是這樣的,最近吃素已經有段時間了,豬肉的香味依然沒有回來?!庇袩嵝木W友感嘆說,“原來是現在的豬,已經不是過去的豬了。但是又覺得很納悶,難道‘科學’不講究口味?如今‘科學’養豬了,吃的豬肉就不香了?”
這樣的呼聲不但十幾年前就有,近些年來經常聽到,而且在中國不同消費階層從未間斷過。但是,有關說國外引進豬品種的豬肉吃起來如何好的消費者聲音卻鮮有聽聞,
不可否認,受飲食文化影響,在豬肉的消費心理方面,中國民眾與國外民眾并不一樣。
據前些年國外專家在英國、瑞士、丹麥、意大利、法國等地做的一項豬肉消費者調查結果顯示,這些國家喜歡吃豬肉的消費者偏愛品質良好的豬肉,憑自己的口味和經驗購買豬肉。挑選鮮豬肉時,這些消費人群考慮的主要肉質指標包括豬肉的肉色、脂肪覆蓋、大理石紋、滴水損失和嫩度等;購買豬肉時并不太關心豬肉及制品的營養價值,往往為滿足個人口味,一般偏向選擇脂肪覆蓋率較高的豬肉,因為這些消費人群憑經驗認為這樣的豬肉風味口感好。
那么。我們國內消費群體更多的是關心價格,關心瘦肉率。實際上,由于一些消費者認為肥豬肉吃多了會影響健康,有的女性則擔心常吃肥豬肉會發胖,再加上大眾媒體渲染和有關商家炒作,把吃肥肉不恰當的上升到健康養生、審美取向等層面,這就直接或間接的促使瘦肉率高的進口豬種增多。從豬的生長速度說,中國地方豬長勢慢,效益低,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也是原因。
豬肉的口感,取決于肌間脂肪含量。進口豬種的肌內脂肪含量只有1%~2%,肌肉纖維較粗,而中國本地豬的肌內脂肪為4%,肌肉纖維較細,自然口感不同。所謂“吃肉要吃肥中瘦”就是這個道理。由于進口豬種生長周期短,使得豬機體營養蓄積還沒有完全均衡就已經出欄了,這樣的豬肉,吃起來要嫩,但沒了傳統口感。豬的育肥期長,脂肪里所含的芳香物質就越多,保水性就越好,烹飪時風味鎖在肉里,令人唇齒留香。
稿件來源:國際豬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