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將中國養殖行業打入谷底,那么2016年注定是國產奶牛養殖人最難熬的一年,受乳品企業庫存原料較多、乳制品消費增速下降以及國際市場增產降價預期等因素影響,2016年我國奶業總體生產形勢處于低谷,“賣奶難”日益嚴重。
如果說2014年的殺牛倒奶事件來源于個別小農戶缺乏養殖經驗,那么2016年將要面臨的是行業的整體衰敗,甚至崩盤,國家有關部門再不從國家戰略的高度來看待這個問題,以后中國人喝奶的問題就交給外國人了。
相比大型牧場的抗壓性,中小養殖戶的日子則更為艱難。從年后開始,很多乳制品加工企業收奶的量就不斷的在限制,他們通過檢測牛奶體細胞等諸多理由把奶戶的奶拒之門外,乳企收奶的價格一降再降,目前農戶交奶的價格是3.5元/公斤,但是已經不賺錢了,就算是下游生產企業很好地履行了合同按時收奶,目前的收奶價格業基本快跌破成本價了,這樣對養殖企業來講也很困難。
更可怕的是,很多大型的養殖企業也快扛不住了,急于找人接盤。據筆者了解,目前國內很多奶牛養殖企業現金流已經幾乎沒有了,現金鏈一斷就會面臨崩盤的危險,即使幾家大的養殖企業也很困難,比如華夏乳業、東營澳亞都曾經找過現代牧業尋求接盤,包括全球奶牛養殖巨頭恒天然目前也急于找人接盤國內養牛業務。
多位行業人士認為,從飼養的層面上來看,比如新西蘭的奶牛養殖,飼料基本不需要投入,天然牧場可以提供給奶牛最優質的成長養分,而在中國,大部分的奶牛養殖只能依靠牧草喂養,牧草的價格又很貴,這一部分成本是國內養殖企業不可回避的主要成本。
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實是,目前很多乳品企業庫存了大量的原料粉,目前主要在消化奶粉庫存,就減少生鮮乳收購。來自農業部的數據顯示,目前全行業原料奶粉庫存約50萬噸,是正常庫存水平的3倍,折算相當于全國生鮮乳年產量的10%。為此,乳制品只有加大庫存奶粉的使用量,減少了生鮮乳收購。
國家有關部門應該采取緊急措施,想辦法破解奶牛養殖行業的困局;其次,國家層面應該統一布局,對我國奶牛養殖行業和乳品加工企業做好科學規劃,比如可以建立奶粉原料收儲制度,防止乳制品價格過快上漲、過快下跌;第三,歐美等國家對本國的養殖業也都有保護措施和補貼的,我國也要采取相關措施對進口原奶有所限制,對本國的奶牛養殖進行更多保護;第四,對于本土奶牛養殖企業而言,要盡快推動自己的技術進步、降低成本,世界的大門已經打開,打鐵還需自身硬。
來源;牛羊網